category:history,content:
“女儿啊,我没有养到你……”台湾老兵王成松一边呼喊着,一边与年过花甲的女儿抱头痛哭。
王成松老人在女儿两岁时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,糊里糊涂地成为国民党21军的一名士兵,后随惨败的部队辗转来到宝岛台湾,这一去竟与家人分隔在海峡两岸。
60多年过去,在两岸热心人士的帮助下,王成松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的女儿及其家人。
父女二人见面时,相拥而泣,在场的所有人不无为之动容。实际上,还有更多与王成松老人有着相同经历的台湾老兵,由于战争,他们背井离乡、一路辗转来到了台湾岛。
据统计:在1947年,台湾省人口624万;到1950年增加到790万人,至1952年,增加到了846万人。
展开剩余93%这新增加的两百多万人口就是由于内战,随着败退的蒋介石集团登上了台湾省。
这些人中,有随迁的党、政、军人员,更多的是国民党军队及其家眷,还有一些迁往台湾的普通百姓。
此时,这两百多万人中,还有多少是能打仗的军队呢?
430万:127万,悬殊的比例
想当年,跟随国民党军队来台的那些士兵,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。
这些人中,不乏与台湾老兵王成松一样是被抓了壮丁,才成为一名“国军”士兵。
在六、七十年代,一些国产老电影里有些“抓壮丁”的情节,就真实地反映了,国民党政府的黑暗,军队的无能,通过欺骗、勒索的方式,压榨贫困人民,用“抓壮丁”的方式来应付征兵。
那么,堂堂的“国军”为何要通过“抓壮丁”的方式来补充兵额呢?
要知道,蒋介石的军事实力,在抗战胜利后,达到了顶峰。
外有美国的军事援助,组建起了好几十万人的美械师,通过美国的帮助,通过海运、空运企图快速地占领各大城市,乘机抢占胜利果实。
据资料显示,在1946年,国民党军通过整编,正规军中编制了86个师,248个旅,其中,美械师达到了22个,一线作战部队达到了200多万人,非正规军74万人。
另外,特种兵36万人,后勤保障、军校合计101万人;还拥有海军3万多人,还从日本人手中缴获了各类军舰上百艘;空军16万人,各类型飞机900余架;国民党军部队总数达到430多万人。
此时,共产党领导的各个解放区拥有约127万人的军队,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仅有61万,地方部队及机关约有66万人。
我党当时在人数上不占优势,在装备在也是有着“万国武装”之称,有在战场缴获的日械、美械装备,还有解放区自己生产的武器弹药,还有更为久远的汉阳造、“中正式”, 以及一部分炮兵部队。
装备参差不齐,军队也是分布在各个解放区,约占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之上,较为分散。
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有着430万:127万的巨大差距,所以才有蒋介石才敢扬言:“三到五个月内,解决共产党军队!”
然而,过了三年,国民党军不但没打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,反而在各大战场全面失利,不仅损兵折将,总兵力不断下降,还为蓬勃发展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大量美械装备,火炮、坦克、汽车等美制现代化装备,被列装到各野战军部队。
人民解放军一线部队和国民党的装备差距,逐步缩小。
蒋介石因此被人民解放军戏称为“运输大队长”。
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,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发生逆转,1949年2月,国民党总兵力下降至204万,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仅有146万人。
此时,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经达到358万人。
所以,在短时间内,国民党军想要补充失去的兵额,除了放宽征兵的年限,再就是“强征”。
至此,大江南北,凡是国民党军队败退之时,都会裹挟一些精壮青年,或强迫其加入败退的军队,或强迫其为役夫、民工。
许多老百姓就此背井离乡、妻离子散,作为强弩之末的国民党政权,人为地制造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。
“投诚”成为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的选择
1949年1月21日,在争取美援无望,国民党内部纷争不断的背景下,蒋介石将总统宝座让给了“桂系”副总统李宗仁,宣布第三次“下野”。
徒有虚名的副总统李宗仁“代行总统职权”,与共产党继续周旋。
虽然失去了北方大部分地区,国民党军队依然号称拥有数百万军队,妄图“划江而治”。
然而,留给“代总统”李宗仁面前的时间并不多,只有迅速地走向人民的一边,才是正确的选择。
在此之前,为了给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国民党政权延续“生命”, 蒋介石做了两件大事。
一是,将国库仅存的价值3.7亿美元的黄金、白银转至台湾省,要知道这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仅有的全部家底。并且,还命令各地国民党反动派在撤退时毁掉重要的工业设施,留下的是一副千疮百孔的局面。
二是,将亲信汤恩伯任命为京沪杭警备司令,企图依托强大的防御工事与人民解放军奋力一搏;任命爱将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、任命其子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。
可见,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宣布已经成为“一介平民”,可他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国民党,也将台湾岛视为他东山再起之地。
其实,早在1946年,在蒋介石初次巡视台湾之时,就曾对他踏上的这个小岛有过一番见解。他曾言:“台湾尚未被渗透,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,使之成为模范省……”。
在光复台湾后的几年里,蒋介石还特命在抗战中屡立战功的孙立人在台湾编练了第6军、第80军两支部队。
也许在说这句话时,蒋介石还未预料到,仅仅过了三年,他就会被赶到这里。
在1949年这一年里,随着渡江战役、解放大西南、大西北等一系列战役的打响,国民党军队全面溃逃。
在各战场上,“投诚”成为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的选择,整师整师的国民党军队脱离了反动政权,选择站在了人民这一边。
而蒋介石能够掌握的嫡系部队已经损失殆尽,已经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战役。
西北、西南等处的地方军队都属于各地方实力派的势力范围,他只能凭借着国民党的特务、党务系统支配着各地国民党军队,继续与人民解放军周旋。
1949年8、9月份间,盘踞西北的马鸿逵大部被歼灭,绥远顺利解放。
12月10日,卢汉在云南宣布起义,西南全境解放。
就在卢汉起义前后,西康省主席刘文辉、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也在策反之列,身处重庆的蒋介石也早已料到了危机。
几天后,蒋介石离开重庆,飞往台湾。
就此与大陆诀别,重庆也成为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站,他只能在孤岛台湾度过余生。
退台后,“整编”成为最后一道防线
至1950年底,在大陆上,除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完全解放。
国民党军队残部陆续撤退到台湾、海南、金门、大陈、舟山等处岛屿企图负隅顽抗。经过粗略地计算,各处的军队总人数在60万左右。
这60万人大致包括了海南岛守军薛岳所部10万人,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,其中的3.3万人被歼灭,余部6万人乘船逃往台湾岛。
从舟山撤退到台湾21军、45军、67军、75军、87军和暂编第一军合计:8万余人。
从福建渡海到台湾的25军、73军、74军、96军、106军;西北军第八兵团所属的55军、68军;第十二兵团的5军、9军、121军。其中,第5军仅包含不满员的两个团。
从淞沪到台的12军、52军、54军、99军。
其中,52军是东北战场上侥幸逃脱的国民党军王牌部队。
还有滞留在越南与缅北的12军、100军余部,加上家属合计有3万多人。
直至1954年才辗转返回台湾,这段故事还被台湾方面拍成了电影。
而这些处于惊弓之鸟之势的乌合之众,不但没有任何防御台湾的能力,还有很严重的内部问题。
主要是由于,这六十万军队大多官多于兵、吃空额或有官无兵的现象极为普遍。
更为可怕的是,这些军队中,成分极其复杂,有国民党败退时裹挟而来的农民、渔民、青年学生、城市手工业者,有些所谓的正规部队中,还有地方保安团等武装临时拼凑而成。
如果要将这些军队撤退到台湾岛,不但不能提高台湾岛的防御能力,反而会增加潜在的危机。
因此,“整编”就成为退台之前的首要选择。
相对于混乱的国民党陆军体系,国民党的海军和空军保存了比较全面的实力。
海军是在蒋介石嫡系的黄埔一期生桂永清控制之下,拥有人数在3.5万人左右,战舰50余艘,而这批军舰,大部分来自日本二战时期的战利品,和同盟国赠送的小战舰,由于年代久远、破损严重,真正可以用于作战的也只有22艘。
海军“重庆号”起义发生不久,“投诚”的意识已经在国民党海军中悄然升起。
在余波未平下,虽然海军建制保存得还算全面,可是“整编”依然要在海军中贯彻执行。无论是军官还是水手都要经过严格的甄别和整训。
空军则由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周至柔所掌控,人数在8.5万人左右,拥有各型战机四百余架。而实际上,可供战斗的飞机仅有半数,并且缺乏零部件。
国民党空军表面上掌握着制空权,不断向沿海城市发动袭扰和破坏,但由于缺乏最为重要的燃料储备,这些庞然大物随时都会因为缺乏汽油和零件,而成为一堆废铁。
除此之外,蒋介石手底下掌握的这六十多万军队分布在南起海南岛,北至舟山群岛的漫长战线之上,兵力分散,补给困难。
更重要的是,斗志涣散,一触即溃,随时都可以成为人民解放军聚歼的目标。
在危如累卵的局面下,蒋介石在整编军队的同时,还着手着“复职”。
他一面高调向远在美国的李宗仁发出赴台“邀请”,一面安排所谓的“国大代表”提出弹劾,罢免这位赴美就医的“代总统”。
1950年3月1日,蒋介石在台北宣布“复职”。重新全面掌控起了盘踞在台湾岛的国民党残余势力。
经过“整编”后,退台的国民党残部仅保留了第5军、18军、19军、50军、52军、54军、67军、75军、87军、96军,加上孙立人前期赴台的两个军部队,一共拥有12个军的“番号”。
可是,即便这些国民党军队经过整编和训练,依然无法阻挡人民解放军“解放台湾”的步伐。
1950年,人民解放军海军、空军先后组建,人民解放军各军团、兵种枕戈待旦,福建已经成为发起最后一击的出发地。
不久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,企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,美国的这一行为也遭到了中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。
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。然而,战争的阴云依然密布在台湾海峡的上空。
就是这些赴台的国民党六十万残兵败将,成为蒋介石集团盘踞台湾的“家底”。
随着年代的变迁,这些当年的士兵随着台湾的发展建设,在宝岛各地留下了足迹,现在这些人早已经垂垂老矣,大部分人也已离开了人世。
国民党21军的老兵王成松就是在这场内战中,随着部队来到了台湾,由于身上有伤,在军队整编后只能复原,孑然一身,在台湾岛上过着孤独的生活。
由于历史的原因,直到王成松102岁时,才能与自己的女儿相见。与王成松遭遇类似的台湾老兵何止王成松一人。他们乡音无改,无不思念着海峡对岸的家乡和亲人。
结语
由于那场战争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迹, 这也是六十万赴台老兵的集体记忆。随着年龄的增加,家乡成为这些人久久无法忘怀的情结。
俗话说“叶落归根”,虽然一湾海峡阻隔了几十年的时间,然而家乡再也不会因为这条“台湾海峡”成为阻隔和障碍。
,gnid:
发布于:天津市